未來主義畫作
一百年前,人們所想像的未來,其實就是現在。而且現在,因為各方面進步更快速的關係,已遠遠超越他們當時能想像的未來。
這次在中正堂所看的未來主義畫展,才知道歷史上,有那麼多畫家曾經想像未來在機械的輔助之下,人類生活改變的樣子。而且企圖把速度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生活中的美感,捕捉下來,表現在畫布上。
那時候的畫家好像也變成科學家,他們感性中,帶有理性。若說現代人「轉型」是家常便飯,其實應該說歷來,人們都不停在轉型。只是有時是顯而易見,有時是隱而不顯。
畫家所要表現的題材,手法也一直在轉型。二十世紀初,他們不再畫靜止的東西,「動」成為他們思想的主軸。每一幅畫作幾乎都是動態的,汽車、火車、飛機最有動的感覺,若以人物為題材,甚至有好幾個分解動作,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上。那些技巧,和抽象畫好幾個面措置在一幅畫上很類似。那樣的想法,也跟後來「動畫」發展有關吧。
文學需要剪裁,畫更是要取景,一個大範圍的美景,如何擷取一處最精彩的部分,把它表現出來是功夫。而把多處美景集合在一個畫布上,卻能諧調不突兀,恐怕也是煞費周章,有一幅把羅馬重要地標全畫在一面義大利國旗做背景的畫,讓人印象深刻。
明顯的面、弧、線條好像都能表現速度,很神奇。雖然去看不同時代、不同風格、不同取材的畫,並不是很看得懂,但抱著「見識」的心情,感覺都有「開眼界」的收穫。
奇木與驚硯
木頭除了天然造型,有紋路,有香味,都能呈現美麗愉悅的感覺,它是讓很多人喜歡的材質,當天展的奇木便有這些讓人歡喜的元素。硯台,除了皇家,或大書法家用的,否則大半都是用普通硯台。真正美的硯台好像都用來觀賞的。因為那些好看的硯台,並不方便使用。就好像插花用的容器,並不會用最美的花瓶,花瓶也是單獨觀賞比較美,美的花瓶並不插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