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IONAL PALACE MUSEUM之行(三)
在我腦海中的西洋畫家,本來就沒幾個,而僅有的幾個人當中,大半也只知道有這麼個人,至於他們是哪國人?什麼時期?代表作是什麼?什麼風格?說實在的,雖不說一片空白,但所知也很有限。
「畢沙羅」這個畫家,我是聽都沒聽過。徐さん好久前就相邀要去看畢沙羅展,但一方面因對他太陌生,另方面也因許多事耽誤,一直都沒成行。七月最後一天我們終於又去故宮,充實心靈,變化氣質。
上次看米勒,真訝異台灣人對畫的熱中,排隊人龍彎彎曲曲綿延好遠好遠。心想我們難得一次來附庸風雅,真無法想像風雅的人,居然如此之多!進到展覽場,簡直跟人潮洶湧的市集沒兩樣,只是會場安靜一點,舒適一點。
回來有一點自省,幾十年的生活中,「藝文」活動在我們生活中所佔的比例真的很少很少,有時自我解嘲,鄉下人嘛,養成環境就是如此,沒辦法。但其實是品味還不到那個層次的緣故啦!
畢沙羅畫展,一方面場地較寬敞,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展期已有一段時間了,人潮恰到好處的多,很踴躍,但不擁擠。腳也站得好累,但不至於因人多空氣不足而讓人頭昏昏。
天空
看了幾次畫,發覺「天空」真的是作畫的好題材。不管它是作主題,還是作背景,都可以千變萬化,非常精彩。好多年前在游泳池碰到一位浪漫的中年婦女,記得我們坐在泡泡池中,她突然跟我說起她是多麼喜愛大自然,尤其天空!她說,地上物儘管大家認為是自然的景觀,但或多或少都經過人的手,有人為的成分。唯有天空,是純粹的自然!頭前溪泳池都廢棄那麼久了,但經過那麼多年,那位婦人在說她仰望天空的陶醉模樣,至今還清晰呈現在我眼前。
鳳凰颱風前夕,傍晚去寶二水庫遛達。碰到一個老人家正在收相機三角架,我們跟他聊了一下天,他說玩相機幾十年了,還是用傳統的單眼相機,不是不想跟上時代用數位的,但因配備,大小鏡頭要全更新,投資非小數目。年紀那麼大了,也就將就了。
他一時興起跟我們聊起,如何捕捉天空雲彩,尤其颱風來襲之前通常有讓人驚豔的畫面。他告訴我們,拍照取景,天空如何搭配山巒,還有湖水,因為太專業,加上那個人說用講的他不太能夠,如果我們也有興趣,他願意教我們實地操作,我們感謝他熱心,若有一天真有那雅興了,會向他請教。不過那天,他覺得天上呈現出來的畫面,還不夠理想,他沒按下快門,說以後有機會再來。
後來他又告訴我們去大陸黃山、青海好幾次,其實也都是為了拍照去的。有時有斬獲,有時不如預期。後來我們得到一個結論,拍照跟釣魚有點類似,都需要耐心。但攝影似乎更需要體力和金錢作後盾。
未完成的畫
所謂外行人看熱鬧,內行人看門道。展出的畫作中,有一幅是沒完成的,但我看過去並沒發現,是後來聽解說員說的,但徐さん就有發現。經過提示,後來我再看第二次,就看出來了。對於畫的欣賞,我們才初入門,不會分辨畫的好壞。但去看大家都說好的畫,至少不會太離譜才對。